新闻中心
News
分类>>大行为习惯分析及运动健康促进调研
大行为习惯分析及运动健康促进调研摘要:从新冠疫情的肆虐再到疫情防控逐渐常态化,大学生的运动行为习惯悄然发生改变,运动场地、运动形式、运动频率等从不同角度塑造了新的大行为习惯;现如今疫情时代落下帷幕,大学生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疫情期间形成了怎样的运动行为习惯趋势,趋势形成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值得思考与调查解决。同时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全民健康是国家富强繁盛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未来的国之栋梁,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大学生身体的健康强壮,是每个高校应该时刻关注的问题。所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切实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成为破局之道。“运动”向来被推崇为“塑造健康体质的必要条件”,那么运动健康促进效果是否明显、体现在何处、如何可视化等等问题的探究也可以进一步明确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因此推动更多大学生加入全动的行列,将运动融入生活,让运动成就生活。
本次调研推陈出新,立足后疫情时代背景,切入新的调研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大学生的运动行为习惯分析及运动健康促进行调研。希望以此报告为高校的学生健康发展提供帮助,为建设2035健康中国奉献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疫情反复延宕,病毒变异增多,传播速度加快,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在这样严峻的健康安全下,自由外出,户外运动都变为奢望。自2020年的春节假期到2023年的春节假期,疫情已经悄然夺走了人民三年的美好时光。2022年12月,中国发布了新冠疫情“新十条”防控优化措施,并宣布12月13日疫情全面放开,在2022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变异性毒株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爆发,但病毒毒性减弱,疫苗研制水平提升,即使人们在感染后症状严重有后遗症,但致死率极大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人已经恢复健康,达到了“阳康”状态,疫情的全封闭状态在2023年落下帷幕。
新型冠状肺炎的肆虐使得广大大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体育运动需求也因此得到了增加。但是这种健身热是否会伴随着疫情时代落幕而衰退也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随着疫情结束,大学生的运动范围扩大和运动形式更加多元,可以选择更多的户外运动,例如:户外长跑,登山等活动,也可以聚集在一起共同运动,例如:打篮球、踢足球等集体式活动。疫情结束也会带来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是否还会坚持锻炼、是否重新拥有运动热情等等。时代的改变将再一次改变大学生的运动行为习惯,我们应该在这个关键时期尽早对这一现象做出趋势的预判,才能今早适应已经到来的后疫情时代。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四年不仅是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关键时期也是磨练坚强意志、强身健体的好时机,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导致学子们大部分时间无法进行室外活动、体育课程的时效性也大大降低,《中国2021年体质监测发展历程》中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一直呈下降趋势。不仅如此在社会上还存在着学科歧视的现象,将体育课当作不重要的课程,忽视体育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等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的专业体育课程减少不利于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国家富强、民族 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由此可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举措。在此战略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
大行为习惯调研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能够及时、动态、全面、科学地掌握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高校制定相关的运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只有清晰了解大学生现阶段的运动习惯才能针对大学生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建议。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其健康体质与国家强盛息息相关,疫情期间国家专门为学子们制作多种居家运动的视频指导、学校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特殊情况下的教学视频,目的在于让学子们保持良好的运动行为习惯,强化学子们的身体素质。在疫情期间大部分学子认识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性,运动行为习惯都有所改变,运动量增加、运动APP使用频率提升等等,从各项研究和政策表明,科学合理的运动行为习惯促进体质的强健,所以要尽快适应大学生多元化的运动需求,在原有的运动行为基础之上,改善其不合理之处,推动建立更科学的运动行为习惯。
通过本次调研可以更直观得看到运动健康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契机从而更好推进高校注重教育发展,促进大学生良好运动行为习惯的养成。
2.调研对象:本文所使用的样本数据来源于问卷星全国调查数据,调研方式主要采用网络为主。以广西师范大学287名学生的运动行为习惯以及运动健康促进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3人,占比18,47%,女生234人,占比81.53%,女生占总样本比例较大;年级占比情况是大一学生比例最高,占比81.18%,其余年级共占比18.82%。
(1)调研思路:首先通过对于文献的收集和阅读对目前国内外大学生的运动行为情况以及体质健康情况进行了解,之后在团队的讨论协商后确认调研方向。其次,制定详细周密的调研问卷,调研问卷从运动频率、运动时长、运动场地等多方面对大学生的运动行为习惯和运动对于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行问题答案的收集。再次,广泛发布问卷,使问卷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以便收集更科学的分析样本。最后就是将收集到的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调研结果。
问卷调查法:制定问卷调查表,通过问卷星这款问卷收集工具对广西师范大学内学子随机发放问卷287份,回收问卷287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100%。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分类,并用问卷星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最终通过各种饼状图、柱状图得到可视化的结果。
逻辑分析法:对收集的文献资料及问卷数据的处理结果,运用逻辑学知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的方式,使文章的撰写达到严谨性和逻辑性。
高校锻炼意识普遍不强,加之强制性运动打卡机制每况愈下,学生体质状态下滑较为严重。为更好实现科学健身指导、营造浓厚运动氛围、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增强体质体魄天博体育官网、形成健康运动理念,本团队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运动习惯现状展开了详细的数据调查以及情况分析。
问卷调查分析的第一项是了解受访者的年级分布以及性别倾向,以体育课程运动作为基准,调查课内课外的锻炼情况。其次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运动诉求、时长、运动量、时间段、频率、喜好、强度以及场所,以此结合是否需要锻炼辅助调查使用健身APP的情况。最后,综合运动机制以及体能认知统计分析高校学生群体的运动习惯现状。
在运动原因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同学进行锻炼的诉求与想法大体一致,即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这部分人所占比例为74.52%。把锻炼视为一项兴趣爱好,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5.95%。选择缓解压力,占到总人数的26.94%。从调查数据也可以直观看出,促使大学生群体运动的原因在于学校的强制性要求,所占比例为68.34%,通过智能管控与校园系统相结合,在切实增绩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广西师范大学步道乐跑打卡应用为例,该套系统采用了定位和传感技术,通过身份认证以及信息采集能够精准地记录每位同学的时长配速、打卡路径、步数里程等数据,同时该套系统还能够自动监测是否存在代跑等作弊现象,从而降低了管理成本。对于运动主观能动性较差的学生而言,强制性运动打卡的锻炼督促机制能够促进他们增强运动健身的意识。
大部分人认为缺乏时间是疏忽运动锻炼的主要原因,占到67.86%。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无疑面临着课业繁重、社团组织等活动,进而认为这些事项导致自己没有闲暇时间参与运动或运动量不足,但其实这仅仅是掩饰自身的说辞,时间不充裕的很大原因在于未能够有意识并加以行动地将健身锻炼归置于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其次表现在惰性与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上,大多情况下并不是真正地没有空余时间,而是这部分时间流逝在娱乐消遣与日常琐碎之事中。另外,没有精力运动锻炼的人占比达到了42.86%,不感兴趣占达50%,缺少陪伴也是影响重要因素之一,占据比例为46.43%。此外7.14%认为在体育课程之内已进行适当的锻炼,达到了自己所认为的运动量的预期值,因此不会在选择课程之外的时间再进行运动。
尽管大学生群体缺乏足够的运动量,身体素质普遍呈现下滑趋势,他们对待运动仍持着重要且必要的看法。数据显示,98.26%认为运动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94.43%认为长时间不运动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98.26%赞同且支持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从自身健康状况认知方面以及改变自身运动现状所持态度的调查中呈现出了正比对等的内在关联,84.67%的人认为需要改变自身运动现状,这些数据表明了愈来愈多的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体能培养与健康机能。
在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有50.58%的人表示他们每次运动的时间在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34.36%的人表示他们每次运动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或半小时以下,11.58%的人每次运动的时间在1小时到2小时以内。运动时长在两小时以上的人占3.47%。这说明,部分受访者都有意识安排了健身锻炼时间,而另一部分人仍存在运动时间安排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对受访者使用健身APP的习惯调查分析中,了解到有55.9%的人会选择使用健身类APP辅助运动,还有27.41%会视情况而定是否使用健身APP。另外,47.1%的受访者表示更倾向于独自运动,14.29%的人会选择集体运动,38.61%则表示两种类型都可以接受。
综合上述数据发现,APP产品的监测和记录以及健身指导类功能提高了高校的用户黏性,呈现出电子产品带练使用趋势增加的现象。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通过进一步研究学生群体健身电子产品的数据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体质锻炼以及促进健康信念的养成。
在21世纪“大健康”观的背景下,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将全民健身运动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大力促进和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充分发挥体育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指导性文件陆续发布,逐渐将学校体育健康融入国家大健康布局之下,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和重要举措,力求尽早实现健康关口前移。
高校体育健康促进支持性环境的创建包括:1.体育场地、设施的建造;2.校园体育文化营造;3.各类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宣传等。良好的环境条件,将促使行为动机得以实现并能促进新行为的形成、巩固和维持,确保各种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危险因素得以控制,因此,良好的体育环境对健康运动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从“增强体质”一元目标发展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多元目标,最终落实为“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具体目标。但是,从近年来高校频发中长跑项目测试事故、高校学生体质状况持续下降、“高校毕业生中断体育者增多”和“体育人口比例最少”等现象来看,高校体育工作的效果差强人意,并未达到预定目标。究其原因,无法监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人群的普及和智能手机运动健身软件 (简称“运动APP”)的广泛应用,监控与自我监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成为一种可实现的做法.利用运动APP记录、监控和促进自身体育锻炼行为,正在成为健身人群的普遍做法,国外学者已对这种做法的有效性给予实验验证,相关研究延伸到利用健身APP来防治某些慢性疾病、健康控制和管理。
经过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以及长达三年的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的运动行为习惯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以广西师范大学学生为样本数据进行问卷调研、数据分析,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发现具体表现有以下方面:
在发放回收的287份问卷中,对于“是否会使用健身类app”一题的结果显示仅有16.73%的受调查对象表示不会使用,而高达83.27%的同学有使用健身类app的倾向。健身类app具有的各种数据记录、打卡激励、教练指导、社交等功能让其迅速风靡,在大多数人的手机里占据着一席之地。大学校园里也时常可以看到学生拿着手机,打开各类健身类app,或跑步,或记录,或视频跟练,辅助锻炼。
在广西师范大学的受调查对象中,“跑步”、“球类”是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的运动项目,占比均达50%以上,同时也可以看到,“骑行”、“健身操”、“跳绳”也占据了不小的比重,除调查问卷给出的六种运动方式外,同学们也填写了额外十余种自己习惯的运动项目,诸如“体能训练”、“铁饼”等较少见的运动也开始出现在同学们的选择中,同学们的运动方式更加多样化。
据团队的调查数据,将近70%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时间”运动,没兴趣、没精力、没人陪等也成为占比均在50%左右的不进行运动的原因,可见,阻碍同学们进行运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分为内外因,有缺乏时间、缺乏条件的原因,也有学生个人缺乏兴趣、身体不适的原因。另外,在对运动原因的解释上,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同学达到了74.52%,因为兴趣爱好、缓解压力、减重等原因进行运动的同学也不在少数,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学校要求,如校园跑、体育课程标准等原因进行运动的比重也不小,占比达68.44%,提示或可通过校方干预影响促进同学的体育锻炼行为,增强学生体质。
2019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计划》明确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在运动健身类app用户规模调查中数据显示,2015-2018年中国运动健身类app用户呈逐年上升趋势。
线下健身运动的热情翻腾于线上,多样化的运动模式助推了红火的“云健身”热潮。运动健身app可提供丰富的诸如视频教程、图形教程、健身知识等资源,结合线上线下健身数据,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身体基本情况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同时运动健身app基于线上平台,覆盖用户面广,通过app营造群体运动的热烈氛围,进行运动激励、互享互助,赋予运动趣味性,帮助用户坚持运动。
步入大学,同学们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相比以往开始增多,大学校园多种多样的体育设施设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也为同学们接触更多种类的运动项目提供良机与平台。由于个质与个性特征等多方面原因,同学们也会倾向于选择自己更喜欢、更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方式便逐渐多样化。而“跑步”这一运动方式好处良多,日常放松型的跑步不需要任何运动设备,不需要专业教练指导,不需要专门运动场所,就可以轻松实现,跑步时多巴胺的释放、有节律的动作、悦耳的运动音乐的伴随等都使得跑步成为人们运动方式里的常选项。
除时间条件、运动场所/设施设备限制、缺乏陪伴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个人内心对运动的需求、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等内在因素在运动动机上更是起到了决定作用。特别是疫情的出现让同学们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提升个人免疫力的必须性与迫切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从内在层面真正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价值观。疫情后对免疫力提升的诉求或将影响学生的健康信念,促使体育锻炼行为动机产生变化。
树立积极的体育意识,牢记“身体是的本钱”信念,重视体育锻炼对个人健康促进的作用,以坚定决心全面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明确自己的锻炼计划和锻炼目标,培养发展多种运动兴趣,加强居家体育锻炼,克服惰性,利用已有的条件克服外在条件的限制,增强体育锻炼,科动,合理运动,提升个人免疫力,增强体质。
诚然,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体质锻炼也不容忽视。在学校中教师要普及体育知识,改良教学方式,不仅要教一些球类运动,也应该教一些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的项目,比如武术、瑜伽、太极等,丰富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还可以举办相关项目竞赛,激发同动热情,发扬体育竞技精神,充实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修缮本校的体育设施为学生提供更舒适的锻炼环境,吸引学生们参与锻炼。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锻炼意识,教授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增强个质的必要性,督促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在全民健身的当下,政府可通过政策影响、增加宣传手段,如开设微信公众号、小红书、bilibili账号、抖音等受众广泛的自媒体账号,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捷与新媒体发展的成果,推送有关在线体育行为的锻炼方式、锻炼常识,采访坚持锻炼优秀大学生内容、运动达人心得分享等内容,广泛增加大学生对在线体育行为的认知度,营造全民健身的浪潮,潜移默化中形成巨大社会影响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调查分析大行为习惯,发现有运动动机多元化、运动方式更多样化、运动健身类app使用倾向增强等方面特点,对于大健康的促进,离不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以及社会等多方合力。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青年学生也应积极响应号召,投入全民健身浪潮,全动,青年同行。